我们按照主持人给的主题,谈一谈,在“十九大”之后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我选的题目是“建设现代金融体系”。
“十九大”是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一个会议,有非常多的新表述、新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金融发展来说,我引的这样两段话至关重要,第一段话说我们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这个转变。我觉得应当非常认真地理解这段话,它对于我们在前几年的经济新常态的理论给了一个新的诠释,过去大家讲经济新常态只是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但是没有注意到在下滑的同时质量在提高,效益在增长,这个表述是非常重要的,给了一个新的视角。
这段话里边第二个要点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知道最近几年大家在讲我们目前的一个经济的时候,很多人用新经济这个概念。我个人觉得,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能是更适合的。
第二段话,与我们金融有关,这段话里我觉得它有三个要点特别的重要,第一个要点,就是他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对应,提出了现代金融的概念。也不是新金融,和新经济对应大家说新金融。我们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对应就是现代金融。
第二个要点就是,首次把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产业体系加以认识和阐述,实际上指出了今后我们工作就是四个要点,实体经济、科技、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这是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要点更加意味深长,谈到市场机制、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的时候,对于宏观调控首先使用了宏观调控有度的表述。这个肯定我们知道,宏观经济教科书从来没有这样表述,这是一个对状态的期许。或者说在这个期许中对过去一种状态的评价,是不是过去无度,过度了?等等,我觉得对于我们金融发展来说,这两段表述最重要。
现代金融有怎样一些要素?首先现代金融我觉得它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实体经济,当然全面深入的服务实体经济只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这里特别想强调服务实体经济,还有过去被人们认识不充分,以后越来越重要的方面,就是为每一个人服务,坚持惠民导向,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世界各界有尊严的提供适当有效金融服务。熟悉金融发展的都知道,这是一段关于普惠金融的表述。也就是说我们金融过去如果说它是服务于富人的话,今后要广泛的面向穷人,面向草根,要践行习主席在代表新一届党中央见记者的时候那句话,“在整个我们这样一个道路上扶贫攻坚道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丢”,这是一个全称判断,这个全称判断和过去邓小平同志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映照,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所以首先我们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两个要点,一个是对经济而言,第二个要见人。
第二个是结构优化,我们知道结构是个框,结构可以从很多方面去阐述它。对于当前以及今后中国金融它主要要调整的,或者说我们主要希望建立好的结构,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机构就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一个相互配合的架构。直接融资这个问题是从上个世纪开始谈,应当说,到目前为止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在“十九大”的报告里,关于金融只讲了一段,集中讲金融。这一段有三个句号分开,第一个句号集中讲的是发展资本市场,特别发展权益性市场。这样一个战略任务,如今又有了新的一些对标,因为中国的杠杆率在提高。杠杆率如果我们放在企业这个层面上来说,它就是权益和资产的比。所以权益如果能够有效地增加的话杠杆率会有效的下降。所以提高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又有了新的去杠杆、防风险的含义。
第二个结构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也就是坚持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调发展。我们知道在我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这个目标相对是顺理成章地我们的金融应当是市场的,应当是商业的。
几十年来我们的金融改革确实是向这个方向在走。但是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就是“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里面,首次提出了四类金融。商业性金融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政策性金融,几乎在我们的字典中要把它抹去的。开发性金融刚刚郑行长介绍了,当然他只是说,他们如何践行开发性金融,实际上开发性金融使用的范围更广。
合作性金融被我们遗忘的太久了,合作这个词被我们忽略的太久了,一搞就是商业。所有的问题,我觉得都是与这种偏颇有关系。下一步我们金融的发展要让这四类金融形成一个有效的结构,解决不同的问题,共同协力来推动我们经济的发展。
第三,它应当是市场导向,还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决定性作用,在我们金融领域中体现,就是它要能够有利于我们完善市场,有利于我们市场上的资源能够有效地去配置。我觉得两个要点特别重要,一个要点就是产权问题。
各位学“十九大”精神一定有一个体会,说公平说的比较多,说产权也说的很多。可见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又一次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因为所谓市场交易是以产权明晰为前提的。因为产权不明晰怎么交易,你不知道交易的是什么呀?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是我们所谓市场导向的金融改革的第一要务。
在这个基础上三个率,我们还是回顾“十九大”报告,关于金融改革三段,第二个句号,句出来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协调发展,然后完善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这个利率,汇率我们不说,更复杂。利率应当说,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看的太轻了,总觉得是临门一脚了,踢来踢去到最后我们发现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关键的环节没有解决。当然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像利率、汇率这种基本要素改革的严峻性。因为你如果要想把利率和汇率说清楚,我作为研究者我很清楚,你要想把这两个说清楚,你几乎把整个金融说一遍,这个利率、汇率渗透在所有的环节,因此它的改革需要所有的环境予以配合,才能够实现。十九大再次把利率改革、汇率改革提到了我们面前。
当然还有一个收益率曲线的,只有在有效的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我们金融产品的定价才成为可能,当我们能够有效定价的时候,我们知道金融就是定价问题。只有在这样一个有效的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定价才可能资源有效配置才可能。我们现在看来这个任务实际上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来了,现在看来还没有非常有效地完成,还要继续努力。
接下来是一个新的表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全面来看的话,它其实含了两层意思,一层就是在我们传统的货币政策的范围内,以及它的周边的关系中,要增加宏观审慎这样一个因素。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知道危机以来,获得全世界共识的就是宏观审慎,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宏观审慎从危机以来始终在探讨,始终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得要领。因为宏观审慎政策没有自己的工具,而且宏观审慎的目标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经常是混淆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工具,很难建立出自己一个独立的领域。因此宏观审慎在很长时间,其实大家就是说一说。我这些年来经常到国外去访问,去学习这方面的经验,我发现大概只有英格兰银行很认真的做过宏观审慎的设计。但是在这样的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当局做了很多的努力,也与中国的国情有关。
中国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现在大致上已经看清楚宏观审慎有它不同于货币政策的方面。有它不同于货币政策的工具,而且在具体实施中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不配合,相互掣肘可能最后的结果是非常不好的。
说到货币政策这两大要求的配合,那就少不了另外一个配合,就是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在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大框架中实施的,我们国家的规划,我们的财政,我们的产业,我们的区域政策等等,都对货币政策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制约。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协调问题。
我一生做研究,我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不协调,每一个中国的所有的政策,每一个单独的看都不错,而且人都非常的优秀,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这些东西他是要在一个协调的总框架下,才能够发挥1+1大于2的作用,我们是1+1肯定小于2,所以协调的问题非常重要。
第五有效监管,有效监管我在上次不久前的财经会上已经讲的比较多了,有效监管绝不意味着强的监管,更不意味着强的管制,有效监管需要的是好的监管,好的监管是不妨碍市场运行的监管,不越俎代庖的监管,它必须能够确定一个非常合理的框架的基础上,让实体经济,让市场有效的发挥作用,所以要提供好的监管,既要有效管理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又不妨碍市场主体的自由经营。在这点上来说,我觉得建立一个内洽的不矛盾的监管架构,一个大网络至关重要。
最后一点,要开展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大家知道中国现在已经站到了舞台中央,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互相协调,展开我们的工作。首先当然我们需要自己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的基础上,要和国际社会协调。刚刚主持人非常敏感地抓住了会议上的要点,我们不被动的接受国际上的规则,我们也不输出这些规则。怎么办呢?对接。所以说,兼顾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对接,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当然在这些基础上,我们经常要开展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样的话,才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世界能够平稳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平稳、协调发展的世界中,中国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谢谢各位!
曾瀞漪:院长,您刚才谈到其实在您那么多研究当中,协调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知道协调其实就是一个你进我退,或者我退你进的问题,是不是这个意思?
李扬:是这样,这个必须大家都有所让步,现在我们感到最大的一个协调问题,比如说讲到债务,我们要算总账的话中国债务根本不是问题,我这边有债务,那边有更大的资产。但是这需要移山填海,就需要协调,如果不协调的话,我们债务状况可能很迅速的就会比以前麻烦很多。我们都在中央党校参加过好几轮金融改革,都非常清楚,要有头脑很清楚的人在那儿协调,现在“一行三会两部一局一委”八个部门,至少八个部门才能把这个协调好,我们一手的好牌,协调了,就打出世界的奇迹来。